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真的可行吗?谈谈交易中的止盈问题
(一)
关于交易中的获利了结,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策略: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我们通常将此理解为做好止损但不止盈。在我看来,这种论断有些片面。
首先,它没有限制条件,即在什么条件下这样做。由于没有条件限定,很容易让经验尚浅的新手误以为这是交易世界永恒的真理。
其次,它以宣教的方式告诉你该这样做,但是又不告诉你具体怎么做。你在学习理念时热血沸腾,感觉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一旦到了实际的交易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具体情况,又方寸大乱,头晕目眩。
假如你分别参加100米,1000米,10000米的跑步比赛,教练跟你说,甭管多少米,你就闭上眼睛使劲跑吧,是不是有点想捶他。
但如果有人说:截断止损,让利润可劲跑吧。定然有人评论:大神,你说的太对啦。
仔细想想,让利润奔跑只是获利持仓的方式之一。在不限定前提条件的情况下说“让利润奔跑”,既绝对又片面。因为,市场中还存在其它状况和可能性。
(二)
我观察到趋势交易者更认同让利润奔跑这种说法,也更乐于执行这样的持仓策略。
因为趋势不常有,趋势交易者的止损比例较高,因此一旦抓住真正的趋势就希望吃的足够多。
同时,趋势交易者会比较强调交易一致性,交易行为相对机械。传统的趋势交易者认同趋势成立时开仓,趋势结束时平仓这种理念。
作为趋势交易者,趋势确立后开仓确实无可厚非,但等到趋势结束才平仓令很多趋势交易者都饱受利润回撤之苦。
对于如何化解这种痛苦,有些说法比较残忍。有人说交易反人性,你得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还有人说,必须接受回撤,这就是趋势交易的一部分。我想给挣扎于这种痛苦困境的趋势交易者提个醒:
趋势不是一瞬间结束的。
好比开车,不可能全速前进时,一脚刹车便原地不动。刹车需要时间和空间作为缓冲。
趋势也需要时间和空间反复筑顶或筑底才能结束。
这个筑顶或筑底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是趋势走弱、衰败直至结束的缓冲带,或说缓冲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趋势结束的信号越来越明显,直到趋势结束信号被触发。
无论你是将均线的金叉死叉作为趋势结束的判断依据,或是依道氏理论做趋势研判,亦或者你自己发明创造的什么趋势结束信号,这类信号通常会以价格点或时间点的方式出现,这个“点”的意义在于告诉你现在必须退出了。这个“点”的最大价值在于为趋势交易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边界,告诉趋势交易者,现在趋势已经彻彻底底的结束了。
趋势交易者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趋势结束的点,并不是唯一的趋势持仓退出点,更不是最佳的趋势持仓退出点,它只是趋势持仓的最后的迫不得已的退出点。
直到此时,趋势结束信号被确认,趋势性持仓不得不终止。
趋势从高潮到衰败的演变过程是无明显边界的模糊过程。但它会逐步给你透露趋势行将结束的信息。整个趋势结束的缓冲区域都是趋势交易者的持仓退出区域。那个确认趋势结束的点,只是一个最为明确的趋势结束缓冲区域临界点。对于退出持仓来说,临界点退出往往是最差的选择。
因此,那些奉行趋势确认结束时才退出的交易者的巨大的痛苦感,并不是因为交易反人性,而是因为他们的获利退出总是以一种(事后来看)最差的选择完成。
(三)
有三种情况应该进行止盈操作或提前做好盈利预期。
第一种情况:调整行情
小级别的调整行情没有交易价值,但趋势行情的中期调整结构还是值得参与一下的。在做交易计划时必须明确这是调整行情,不能妄想跑出反转行情。
有交易者会因为持仓有一定浮盈而改变交易计划,拿浮盈博反转,认为大不了平价止损,反正不亏。
调整行情跑出反转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没有止盈计划,持仓会承受价格的反复波动,很可能回吐部分甚至全部浮盈。这种情形最容易让交易者懊恼。因为从当初的交易计划来看,明明是“看对了”行情,却没赚到钱。
因此对于交易调整行情来说,在调整达到合理区间时主动止盈是绝对必要且合理的。
调整行情的止盈区域也比较好预判。可以使用百分比回撤工具,或者在价格调整触及均线带时退出,也可以锚定显著的大实体阻力/支撑等。
第二种情况:趋势遇到显著障碍(阻力/支撑区域)
尽管趋势已经形成,但在当前级别或高一级别的图表上存在比较明显的阻碍,这种情况也应该做好止盈计划。
通常交易者在心理上会期待突破行情发生,但多数情形是趋势行情将出现调整。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就是这时可能会出现的调整行情。
当价格对阻力/支撑区域发生“首触”时,合理的操作方式是进行部分止盈。
“首触”的概念我在历史文章中讲过,重要阻力/支撑区域通常不会一次通过(不是说不会通过,而是需要反复),尤其是价格已经运行了不小的波幅后发生“首触”,通常会触发获利了结盘。理智交易者也应该顺势止盈部分仓位。如果仍对趋势有所期待,或结合基本面/资金面分析突破有可能发生,那务必保持一个最低仓位以免发生踏空。
若价格出现调整,交易者可择机补回平掉的仓位。(学习外汇 外汇交易员 www.ea666.cn)若未出现调整,或错过回补机会,价格突破后仍有可能再度确认突破位,这也是回补仓位的机会。
第三种情况:价格进入趋势末期的缓冲区域
如果非常幸运的持仓到了趋势的末期,此时积攒了大量浮盈,潜在利润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从盈亏比的角度讲,用较大浮盈博弈较小利润并不划算,因此一旦出现趋势衰弱的迹象,就应该着手处理持仓分批止盈了。
趋势分为强趋势和弱趋势。
如果是弱趋势行情,通常会出现上述第二种情况,即图表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阻碍。
第三种情况是针对强趋势而言。强趋势行情难以在图表上找到令其停滞的阻碍,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趋势进入末期会自己形成阻碍。
强趋势行情运行到末期的一些特征:
强趋势行情末期一定会出现背离,但是,出现背离并不意味着趋势结束。因此,如果发现背离状态,应该考虑分批止盈,并且不再激进的介入趋势。
强趋势行情末期反向K线数量会增多,实体会变大,甚至较为频繁的出现反向大实体K线。反向K线是获利盘平仓导致的,从反向K线实体的大小,则可以观察出获利盘平仓的决心。
强趋势行情末期的另一个特征是价格运动的斜率逐渐趋平,并且很有可能演变成水平运动。
如果观察到这些特征,就不应该对趋势抱有过大期待了。此时,价格每一次向趋势方向推进,接近前期高/低,或超出一点点时,都是止盈部分仓位的时机。
对于未做止盈准备的交易者,煎熬就此开始,价格沿趋势方向的推进越来越难,而反向运动越来越频繁,幅度和速率也逐渐增大,盈利开始出现一再回撤。
上述三种情况,其实是趋势初期(酝酿期)、趋势中期(突破前期)和趋势末期的三种应该止盈的情况。即便不是趋势性的持仓,如果辨识出了上述情况的特征,也应该做好止盈计划。
总而言之,如果当前级别和高一级别的图表上存在显著的阻碍价格运动的区域,那么在这些区域进行止盈或部分止盈都是合情合理的。
(四)
最适合让利润奔跑的行情并不常见。
剔除上面几种情况后,就只剩下价格突破显著阻碍至自我形成阻碍这段空间。因此利润只可能在强趋势行情中奔跑,而在其它阶段最多也就是竞走。
然而强趋势行情是比较极端罕见的。(本文来自 www.ea666.cn)比如,2006年开始的A股以及2008年开始的黄金大牛市还有曾经例举过的债务危机下的欧元/美元汇率。
这种大趋势也不是在行情初期就可以辨识的。我们马后炮复盘一下理论上的交易过程:
首先,当趋势形成后,要坚定持有趋势方向的头寸,可以减仓,调仓,但不能反向操作。
其次,不能在趋势确认结束前完全退出,至少要保持一个最低的趋势持仓仓位。
第三,在真正实现完全突破前,遇到显著阻碍还是应该进行部分止盈操作,并在趋势调整过程中补回仓位。
第四,当趋势完成突破后,需要把握时机敢于补回止盈的仓位,并一直持有到趋势末期。
第五,当趋势衰弱,形成自我阻碍或趋势末期的其它特征时,应该分批逐步止盈,而非一次性了结。
第六,确认趋势结束时,才完全了结剩余持仓。
这是理想中的强趋势行情交易过程。说起来很简单,想要做到非常难。
难点在于一方面交易者要对趋势有坚定的信念,否则不可能一直持仓。另一方面交易者还需要客观对待持仓,通过不同阶段的仓位规模变化调整来控制回撤风险并尽可能使利润最大化。
(五)
如果利润果真能奔跑,那必然需要借助强趋势行情。而每一次强趋势行情的出现,都必然是受到了重大基本面变化的推动。
如果基本面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强趋势行情不大可能出现,利润奔跑的空间就会受限。如果期待中的强趋势行情成为现实,那么能结束它的极大可能仍是基本面的再次变化。这也是我在星球提问里提到的,做小波段行情不必看基本面,如果想要抓大趋势行情——让利润奔跑——就必须结合基本面分析。
在股票市场里时常会有连续大幅上涨的牛股出现,这是因为个股的基本面更容易因收购重组或政策变化而发生骤变。这也是技术分析在股票市场的作用弱于其它市场的原因。
事实上,技术分析最初是在股票交易中使用,而让利润奔跑的持仓策略也更适合在持有股票时使用。
期货、外汇市场的波动通常是因基本面导致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所引起的,而股票的趋势性上涨除了普涨因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至少短期内不可逆。股价的上涨是在兑现股票的价值。在基本面利好的推动下,股价更可能在短时间内不做调整的飞升。如果过于“机智”的利用技术分析手段进行止盈操作,很有可能无法回补脱手的筹码。
另外,股票的存量是有限的,一家公司的总股本就那么多,主要控制人和主要股东会锁定大部分筹码。浮筹少之又少,股价就会在重大利好的刺激下因抢筹而暴涨。
但是期货、外汇市场的合约数量无限定,只要多空能够撮合,就可以新开一张合约。因此,对于技术图表上的那些显著阻碍来说,理论上多空可以充分博弈。而在股票市场,看衰的一方持筹有限,又难以融券,因此多空的对弈并不总是完全均衡的。
所以,在股票投资中,更容易达成让利润奔跑。而在期货外汇交易交易中,则不太容易。
本文地址:http://www.ea666.cn/fxschool/experience/114237.html